經濟學的「供求理論」在股市是發揮不了作用的。因為金融市場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而是一個「大賭場」。那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左右股票的價格,令它在短期內波動的呢?在前面的章節我雖然大致上說明了牛熊市的輪替是無可避免的市場調整機制,但是莊家所設下的陷阱又如何能夠成功地支配散戶們在牛熊市進場和出貨的意願呢?
莊家製造牛熊市陷阱的目的就是想擾亂散戶們的價值觀。令散戶見了貴貨,覺得便宜;見了便宜貨,又感到貴。這裡讓我舉兩個日常例子給各位參考一下,讓各位和我一起研究一下大多數散戶買股票的價值觀。
時空混亂價值觀
第一個例子從家庭主婦上市場買菜說起。經常去市場買菜的家庭主婦對菜肉鮮果的單價不但清楚,而且十分敏感。
一斤肉貴了一、兩塊錢,精明的家庭主婦必定會討價還價,講不了,就去週圍比較一下。比較過了才決定幫襯那家。由此大家不難發現,每當時慶過節、生日小酌,一家人到餐廳慶祝,經常會聽到家庭主婦在埋怨餐廳的菜太貴了。
所以,上餐廳點菜時,男人比家庭主婦果斷。(這裡我假設是個典型的家庭,由男人作為一家人的經濟支柱。)
從這個例子裡,我們看見了什麼?
那些家庭主婦不就是牛市中不斷作淡作空的散戶們的化身?
為什麼這類散戶會產生這種思路!照理講,牛市應該看好看漲才對!
原因很簡單。某群散戶在熊市吃了大虧,心有餘悸。他們不但輸了大錢,很多還在熊市的谷底附近出場,成為了熊市最終一批犧牲者。他們不甘心,卻不肯承認自己的失誤。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熊市尚未到底;或正確來說,他們的潛意識希望熊市不要離開。
所以,當大反彈進入牛一的時候,這類散戶們自然錯過了進場的機會。牛二多是平行波幅市。逢高,他們便覺得所有股價都太貴了;回調時,又總覺得回調得不夠深,也始終不敢進埸!最後,當身邊所有人都嚐盡了牛市的甜頭時,這類散戶們終於鼓起勇氣進埸。不料進埸没多久就被套住了!歴史重演,再次成了牛市的最終一批犧牲者!
家庭主婦用她們平時在市場買菜的經驗來判斷一間餐廳的菜譜的價值,忽略了很多其它重要的因素,例如廚師的手藝,服務員的招呼,環境的裝璜,餐俱和擺設,再加上餐廳的廣告宣傳,這些都是家常便飯所無法比擬的!(就算是最差的餐廳,吃完總不用洗碗吧,這省下了很多時間;時間本身就很值錢!)
這類家庭主婦的思想大多比較單純直接;固執得來而且不容易接受新觀念。假如那位家庭主婦能「異地而處」,她必定不會把兩個表面相似,但本質相異的兩種情況隨便拿來作比較。同樣地,假如那些在熊市失敗了的散戶們,隨時擁有「異地而處」的價值觀,那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市場和機遇,肯定更廣闊,更有「錢」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