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心中正在納悶不解:「大市氣氛顯然向淡,為何市場仍跌不下去?...」第二天(上週五),全球大勢即來一個全面性回吐!
沒有籍口,便出師無名。名不正、言不順,無法造勢!今日股市行情的上漲,「壞」消息有「杜拜事件」、希臘財赤、美國失業率、美國州政府財赤、全球通漲、中國樓市泡沫等等;「好」消息有經濟復甦、退市無期、第二輪救市、美元繼續偏軟、人民幣加息走強、新興市場、資金流入股市、上海概念等等,皆過度操作。
「牛一大回調」是全球大勢,並非指單一區域性的回調。上證帶領港股率先回調,但歐美股市仍每日照樣放紙鷂。似乎在歐美的心中,不太情願全球大勢由中國事件來引發、來主導,特別由「歐洲三傻」英、法、德股市在過去短期內的走勢看得出。
儘管週五的數據顯示好美國大部份企業的業績表現已明顯向上,這盲目向上衝的情況却在上週四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市場大莊家高盛的頭子,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口出狂言後出現戲劇性逆轉,令人猜疑全球「牛一大回調」終於可以啓動!?
在布蘭克費恩執掌高盛(Goldman Sachs)的3年以來,高盛不僅比華爾街其它金融機構更好地度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而且盈利與花紅爆增!布蘭克費恩向其高盛3.17萬名員工支付至多230億美元的花紅獎金,令行家眼紅、令全球股民忌妒、今美國人民憤怒、更令美國政客下不了台!
布蘭克費恩不可能不知道挑戰美國國會的結果;因此,我的分析結果是:包括高盛在內的市場大莊家在本月初已趁高位將手中貨沽至他們訂的目標。接下來,市場大莊家將繼續打壓市場,以便再次從低位買進!
我的分析和一般分析員不同。他們認為一月初股市價量齊升是由於基金入市建倉的結果。我一直說貨在莊家大戶手上。一月初,股市價量齊升,其實是莊家大戶「拉抬出貨」!我觀察到,現在又有不少場外大戶連同散戶再次進場,而且還是資金頗充裕、專炒指標股的一批大戶和散戶。假如後市不濟,這批大戶和散戶將再次拋貨,大盤的前景將十分不妙!
又多了一個造淡的籍口
高盛能成為縱橫國際的大莊家,布蘭克費恩能成為高盛的頭頭,沒有一兩道板斧是不可能的。如今美國將徵收金融危機責任稅。一個從未聽過的新名詞,再加上大震倉,市場又麼可能接收不到?
目前形勢
直至上週五為止,除了東京、台灣仍走強之外,俄羅斯、英、法、德、巴西、澳洲等主要市場已出現明顯的回調趨勢。新加坡、印度、南非亦有回調的跡象。然而中東等股市則一早進入回調中。
根據圖表分析,我估計最多再給「它」兩星期,也就是2月份,全球大勢將更進一步確定「牛一大回調」,即全面向250天線下插!
「反彈抄底」還是等「撈底建倉」?
不少網友見一月初的強勢反彈後,不斷問現在是否進場的時機?整體來說,恆指一天不衝過23,000,我都仍然當它在回調之中。我建議大家持大部份現金。
若走短線,避開指標股,用不超過1/3本錢來做「反彈抄底」,也可行。但要小心回調一波低於一波。假如要止蝕就要走得快!萬一遲了,跌了太多,就寧願坐貨。(參考基本面和吉士避險法!)假如各位不幸要坐貨,就當牛二建倉打底。牛市千萬不要隨便割肉呀!
如果是新手或不貼市的散戶,最好不要做「反彈抄底」這種高難度動作。等牛二確認後再正式進場「撈底建倉」比較安全。我建議用「三注法則」來建倉。即每每選定一只股份,分三注進場!
爆升的黑馬
每逢大盤回調,資金必由指標股游向二線股。未來會出現特別多爆升的黑馬,老千股也會趁機放煙花、放幾根大陽燭、引人入局,大家千萬要小心!如打算兵行險著炒老千股,千萬別坐貨,因為很多老千股在牛二習慣做「潛水艇」,要等到牛三才重出江湖!
------------------------------o
「牛一大回調」低位預測:
恆指:18,300
上證: 2,800
杜指: 8,400
------------------------------o
本月投機策略:
「撈底建倉」再等等;「反彈抄底」要小心!
------------------------------o
吉士(每週)追蹤指標
吉士<大勢>指標:[----5]:高位隨時回調
吉士<上證>指標:[---4-]:高位橫行待轉勢
吉士<恆指>指標:[---4-]:高位橫行待轉勢
吉士<杜指>指標:[----5]:高位隨時回調
------------------------------o
2010_01月份每週中線:(調整後)
第01週:22,200 - 200 = 22,000
第02週:22,000 + 500 = 22,500
第03週:22,500 - 500 = 22,000(本週)
第04週:22,000 - 500 = 21,500
p.s. 本週波幅 = 500點
------------------------------o
免責聲明:
「吉士追踪指數」及吉興財經資訊網是獨立內容提供者,我們將盡力確保所提供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我們並不會承擔由該資料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網友在使用前,請自行評估有關風險。